
期刊简介
本刊属国家级学术类科技期刊,是一本指导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性杂志。主要内容为普及学生卫生保健科学知识,交流与推广国内外有关促进儿童、青少年身心发育、智力开发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,介绍学校卫生医师、校医、保健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操作技术,刊登有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报告,学校健康教育、营养指导,卫生监督监测、常见疾病防治措施经验与综述等。本刊于1992年、1996年、2000年和2004年连续4次被国家权威机构确定为全国预防医学、卫生学类中文核心期刊,2001年被评为国家期刊方阵“双效期刊”,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,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、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多次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,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期刊二等奖,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。
卫健委新规中晋升副高职称的接诊量要求是否合理?
时间:2024-11-28 09:30:09
卫健委新规中晋升副高职称的接诊量要求是否合理存在一定的争议,以下是不同的观点分析:
合理之处
回归临床本质:过去职称评审存在 “唯论文、唯学历” 等倾向,新规以接诊量等临床工作指标作为晋升条件,促使医生更加注重临床实践,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,让职称评定更能反映医生的实际临床能力。
引导资源合理分配:新规的接诊量要求对不同科室、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生均有影响,可能引导医疗人才向基层和患者资源相对不足的科室流动,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,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、小医院门可罗雀的局面,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。
提升医疗质量:明确的接诊量要求能够激励医生在规定时间内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,促使其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,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,更好地为患者服务。
增强职称评定的客观性:相较于以往相对模糊的评定标准,接诊量是一个较为客观、可量化的指标,能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,使职称评定更加公正、透明,增强职称的公信力。
不合理之处
科室差异大:不同科室的患者数量和疾病特点不同,导致接诊量存在巨大差异。例如感染、呼吸等科室患者众多,完成接诊量相对容易;而康复科、重症医学、口腔科等科室患者数量有限,且治疗周期长、单次接诊时间长,难以达到规定的接诊量,这对这些科室的医生不公平,可能影响其晋升积极性,不利于这些科室的人才培养和发展。
医院等级差距:一、二线城市的大医院患者资源丰富,虹吸效应明显,医生接诊量容易达标;而三、四线城市的小医院患者少,医生很难有足够的患者资源来满足接诊量要求,这使得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生在职称晋升上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,可能加剧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,导致小医院人才流失。
出诊安排限制:医生能否出门诊、出诊时间以及门诊类型等都由医院领导安排。如果同一时间有主任专家坐诊,主治医生的接诊机会就会减少,年轻医生可能会成为陪跑,影响其职称晋升的机会,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。
潜在的刷量风险:新规可能导致部分医生为了达到接诊量指标而采取不正当手段,如让患者多次挂号、延长不必要的治疗时间、甚至花钱买病人挂号等,这不仅违背了职称评审的初衷,还会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利益,破坏医疗行业的风气。
加重医生负担:在临床工作之外,医生还承担着教学、科研等任务。新规增加了接诊量要求,可能使医生的工作负担进一步加重,导致其难以兼顾各项工作,影响医疗、教学、科研的协调发展。